神话传说    0    1,634

中国神话,是我国上古时期传统文化的产物,反映了早期华夏儿女淳朴的思想以及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一般通过以神仙为主人公,又以妖魔鬼怪、佛与菩萨等角色为著称;它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通常的表现为变化、神力、奇闻异事、战争、爱情等。并且包含各种寓意与封建迷信,神话故事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主要经过写书与口耳相传等方式进行传播于人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体系主要分为四大类:上古神话、宗教..

阅读全文
 神话传说    0    4

经过隋唐五代的酝酿、积聚,北宋时期内丹学术广泛传播开来。宋初的陈抟和神宗时的张伯端等著名的道士,对道教内丹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陈抟是五代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修道于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一生致力于养生之道,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和《先天图》,还著有论述道教修炼的《指玄篇》(81章)等。陈抟关于内丹修炼的五个阶段(即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还虚)和四阶段工夫(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系统总结,对后来南北二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陈抟之后,在北宋期间,对道教的炼养及理论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便是张伯端。张伯端(984—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山人,是北宋时期内丹..

阅读全文
 神话传说    0    5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张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据道书载:本为太学学生,博采五经,好神鬼事。早年曾举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在巴蜀任过江州(今重庆)令,后来悟通仕途沉浮,无益于年命,便辞官隐居于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多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张陵闻蜀地多名山,民风淳厚,易于教化,于是携弟子入蜀,居住在鹤鸣山(又名鹄山)修道。精思炼志数年,著作道书二十四篇。感太上亲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命为天师。于是,张陵以鹤鸣山为..

阅读全文
 山海河川    0    11

揭东县地都镇榕江出海口之滨,有一座小山称为“狮山”,又称“青屿山”,称他为狮山是因为山的形状,有如一头雄狮踞于江边;称他为青屿山,可能古时它是榕江中的一个青葱翠绿的小岛。因为“屿”的字义是小岛,后因沙土冲积,才把它与陆地联在一起,“青屿”就是青绿色的岛屿。狮山的对面,是潮阳县的石井,江边也有一座小山,形状如一头大象,与狮山隔江相对,互相呼应,人称“狮象把海口”,是揭阳的又一形胜之地。狮象把水口,有一段故事传说。古时冉是海龙王的第九太子,是一只龙头龟身的怪物,性情暴戾,行为乖张,可是龙王却十分宠爱他,把汕头沿海水域都封给他。这龟龙从小娇惯,时常兴风作浪,发大水淹没田园人畜,还乘势抢掠妙龄少女,使..

阅读全文
 山海河川    0    11

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总面积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道书”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位于岳阳市境内,系洞庭湖中一小岛,与岳阳楼遥遥相望(今岳阳)之山,其最著者,曰“君山”。君山小巧玲珑,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空气新鲜,是避暑胜地,它峰峦盘结,沟壑回环,竹木苍翠,风景如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阅读全文
 山海河川    0    10

茅山,古称地肺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与金坛市交界处,是中国的一座道教名山,为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山上景点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气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灵泉圣池星罗棋布,曲涧溪流纵横交织,绿树蔽山,青竹繁茂,物华天宝。主峰大茅峰位于句容茅山境内,似绿色苍龙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总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九霄万福宫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与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辉。茅山,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又是道教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相传上古时,帝喾高辛氏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

阅读全文
 山海河川    0    14

大若岩位于楠溪江上游;楠溪江是瓯江下游的最大支流,它鉴定会蜓于浙江永嘉县境地内,其源出于括苍山,上源分大、小楠两支,在九丈地方汇合后总称楠溪江,注入瓯江。小楠溪江畔的大若岩风景区,方圆25公里,总面积85平方公里,有170处胜地。大若岩最大的石洞名陶公洞,梁代道教思想家,陶弘景曾陷居于此。洞高54米,宽70米,深75米,可容数千人。洞内有文昌阁、赤水井等古迹,附近还有玉峰、龙头、园眼、扇形、摸银等50余洞。距陶公洞北1.5公里,有“十二峰”,有犀牛峰、天柱峰、石笋峰、宝冠峰,还有横琴、卓笼、展旗、石碑、莲花、仙掌、香炉、童子峰。在十二峰的北面有一瀑布叫虎穴百丈瀑。山高岭峻,两旁屏山,形成一条迂..

阅读全文
 山海河川    0    17

仙磕山,浙江省温州乐清市白龙山,古称丫髻山、窑奥山(窑岙山)、仙鹤山(仙磑山、石骨山),后因“白龙圣母”的传说而改名白龙山,位于乐清市虹桥、淡溪、芙蓉交界处,东经120°59'59",北纬28°14'52"。白龙山系括苍山余脉,横亘乐清市境中部,西邻淡溪水库、龙潭水库,东北接壤著名景区雁荡山山麓。山麓东西走向,自永嘉、乐清两县市交界的正江山向东延伸,并逐渐变窄。为一条东西向的山脊,自西至东有正江山(997米)、白龙山(716米)、江沿山(319米),转南有三江山(308米),直至没入乐清湾。山脊较平坦,北坡陡峻,南坡稍缓,瀑布、陡崖点缀其间。范围包括清江以南..

阅读全文
 山海河川    0    16

灵墟,在江东姑孰,即今日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灵墟山。初写于东晋陶渊明的《搜神后纪》记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唐代大诗人李白,怀才不遇,求仙问道,膜拜丁令威。他在当涂也曾写下《灵墟山》诗一首:“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南宋《舆地纪胜》云:“灵墟山在当涂县城东三十五里,世传丁令威得道飞升之所。山椒有坛,址犹存。”明《嘉靖一..

阅读全文
 山海河川    0    16

东仙源山即委羽山---道教山名。一名俱依山,又名龟兹山,亦称龟山。位于浙江省黄岩区南约二公里处。此山高87米,共五峰。行为序曰:金、木、水、火、土。四无依属,山脊圆椭,苍秀特异。明万历《黄岩县志》载:上古周代刘奉林在此修炼得道,控鹤轻举,鹤尝坠翮,委坠此间,遂成此山,故而得名。山间林茂竹翠,草花飘香,溪水潺潺,百鸟争鸣,宛如仙境。唐代已成道教胜地;宋代达鼎盛时期,时山间道观之中藏经千卷,四季云游道士不绝。元时委羽山遂渐成为全真道场。山中著名道教名胜古迹有大有宫、大有空明洞等;大有宫创建年代不详,为浙江著名道教宫观。据《典岩县志》记载:汉高祖刘邦后裔刘奉林在此修道成仙。仙鹤白日飞升,三绕其山,鹤..

阅读全文
 山海河川    0    24

沃洲山在今浙江绍兴市新昌县东三十五里,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是道家的第十五福地。它的历史文化沉积相当丰富,据《搜神记》记载,东汉末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在刘门山巧遇仙女,该地从此有了“仙源之路”的美称。东晋时,沃洲山一带高僧、名士云集,这里成了当时的佛学中心之一。尤其在高僧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支遁到了沃洲之后,佛学理论被进一步推向高潮,大乘般若佛学倡行的六家七宗有五家在此地出现。天台宗创立后,顺黄坛江上天台,这里是必由之路,因此沃洲山一带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由于支遁在山中立寺,更引来了众多名贤至此地游历,一时盛况空前。支遁在沃洲山活动过的地方,也就成了宗教历史上的著名典故,支..

阅读全文
更多文章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