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神仙名录 > 八仙

 八仙

        李铁拐又称“铁拐李”、“铁拐先生”,为道教八仙中资历最老的神仙。相传姓李,名玄,或称“李凝阳”、“李孔目”、“李洪水”。关于他的传说记载甚多。

  神农时,李铁拐名古神氏,大约与赤松子同时,为神农时的雨师。据《历代神仙通鉴》卷一载:“长淮有神氏,亦菩修炼之学。出驾六蜚羊,头弯一角,肋排六翅,其行若电,巡行天下,人民从其化。治世三百岁,亦隐而不现。”对于这位“其行若电”的古神氏,赤松子曾对仙人宛丘说其“菩导出元神之术,更姓名日李凝阳。惜未得真道”。这个李凝阳便是从老子宛丘修行而得道的仙人李铁拐。

  李铁拐又应时而化,《续文献通考》曰:“李铁拐,或云隋时陕人,名洪水,小字拐儿,又名铁拐,常行丐于市,人皆贱之。后以铁杖掷空,化为龙,乘龙而去。”

  《集书诠真》引《通考全书》称:李铁拐又化名李孔目,有足疾,西王母点化其升仙,授以铁拐,前往京师度汉大将军钟离权。得王母封紫府少明君。

  《历代神仙通鉴》卷五与《列仙全传》卷一等道经多称其为得道隐士,形貌魁伟,遁隐于砀山洞中。一日受太上老君之约,欲赴老君华山仙会,临行前对弟子说:“我欲以魂至华山赴老君圣会,游魂七日当返,若不返,请将吾魄焚化。”相传他魂藏于肝,魄藏于肺,元神出游时魂即跟随,只留下魄守护尸壳,即“元神出壳”。吩咐完以后,他即出元神赴华山从老君游,弟子则日夜守护着师父躯壳。不料第六天,弟子家人来报,老母病危,急欲归视,连坐立不安,好不容易敖到第二天中午,也不见其元魂归来,无奈之下,弟子将其肉体火化,回家尽孝道去了。不久他的元神赶回砀山洞,见失其躯壳,无形魄可依,好似孤鬼游魂。忽然他发现林中有一饿殍,奄奄一息,灵机一动,心道:“何不借以还身!”立即从饿殍囟门而入,站起来以后,发觉茅头不对,急忙跑到河边一照,只见水中映出一人:蓬头虬髯,巨眼坦腹踱足,模样十分丑恶。他大吃一惊,急忙从葫芦里倒出老君所赠仙丹,一口吞下,仍不变其形。突然身后有人说道:“草脊茅檐,毁窗折柱,此室陋甚,何堪寄寓!”回头一看,原来是太上老君。闻此言,他顿觉所得之壳实在丑陋,欲将元神跳出,老君急止之道:“道形不在于外表,你这副模样挺好。我赠你金箍束你乱发,铁拐拄你踱足。只要功夫圆满,便是异相真仙。”于是他按照老君所言,以手扪两眼如环,守住魂魄,并自号李孔目。这便是世称铁拐先生的来历。

  明朝时,民间又传说李铁拐为吕洞宾的弟子,岳百川著有《目洞宾度铁拐李岳》说铁拐姓李名岳。另外还有《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等。铁拐李的形象常背一药葫芦,浪迹江湖,行医治病,后功行圆满,被玉皇大帝封为上仙。

  钟离权即为道教八仙之一,又为道教北五祖之一。亦标“汉钟离”,相传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后改名觉,字寂道,道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全真道尊为正阳祖师。

  据《历代神仙通鉴》卷九、《列仙全传》卷三记载:钟离权即汉代钟离子,姓钟离名权。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人。钟离权字寂道,号和谷子,又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以征北胡有功,封为燕台侯。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至于其出身,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巨人大白天踏进其母室,道:“吾乃上古黄神氏,当托生于此。顿时异光数丈如烈火”,母孕而生。其出生时如三岁小儿一般大,天生一副福相:“顶圆额广,耳厚眉长,目深鼻耸,口方颊大,唇脸如丹,乳远臂长”。更为奇怪的是,其出生后昼夜不响不哭不吃,第七天突然说道:“身游紫府,名书玉京。”顿时语惊口座,因为紫府和“玉京”为玉皇大帝的宫城。又因为他“自幼知识轻重”,其父便为之取名“权”,希望他能好好衡量世事,选择去向。他长大后任汉朝谏议大夫,因表李坚边事不当而谪为南康知军。后又复仕于晋,与偏将周处同领兵事,奉诏出征吐蕃,结果战败,隐遁山林,得遇东华先生王玄甫,经过一番指点,悟得真道,受传长生真诀,金丹火候与青龙剑法。不久又遇华阳真人教以太乙刀圭,火符内丹,得以通晓“玄玄之道”。后他又往崆峒山访道,谒见太上老君,得其真位,玉皇大帝封其为“太极左宫仙人”。此后,钟离权或隐或现,随时而化,从魏到晋,又做了边关大将。曾改名“金重见”,“金”、“重”,“钟”也,“见”同“现”,意为我钟离权又重来,结果他作战屡屡大败,心灰意冷,到终南山隐居去了,自此再也不为将军,不为名利,直至唐代,他才出来,度化了吕洞宾。

  《宋史》、《夷坚志》等书又视其为陈抟老祖之友,《陈抟传》中称他化为坐吉道人“钟离子”,《王老志传》中则称钟离先生以丹道授老志。直到元明时期,他的神仙方术才更广为人知。

  钟离权的形象是坦胸露腹,手摇棕扇,大眼睛,红脸面,头上扎着两个小譬,神态怡然,一副天塌下来也不在乎的模样。《全唐诗》中收有当年他题于长安酒肆的三首绝句,其中第一首流传最广,诗曰:

  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

  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间一丈夫。

  此诗即成为其人生思想的真实写照。

  吕洞宾既是道教八仙中影响最大,传闻最广的仙人,又是道教“北五祖”之一,姓吕名岩,字洞宾,号“妙通真人”,全称“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称目纯阳,道教全真道尊称他为“吕祖”。

  他的出身特别神奇,据《历代神仙通鉴》卷十四载,其母王夫人于唐贞观(627-650年)丙午四月十四日巳时,“天乐浮空,一自鸿似鹤,自天而入怀”,于是生下他。关于吕洞宾的身名事迹有多种传说,有的说他姓目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蒲卅蒲坂县永乐镇招贤里人;有的说他名吕岩,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人;有的说为京川人;有的说吕岩字洞宾,一字希云,九江人;其实这些人均为目洞宾所化。《吕仙自叙传》说:“吕仙本唐宗室,避武后之祸,挟妻而遁,因易吕姓,以山居,名岩,字洞宾,妻又死,号纯阳子。”《吕仙飞剑记》中则称其诞生时乃唐贞元(785-805年)十四年(798年)四月初四巳时,因其“掌心之文,有一山三口之异,乃取名岩,表字洞宾,以此生年、月、日时并属,其四皆是阳数,因号为纯阳子”。也有说吕洞宾曾在唐懿宗(859-873年在位)时进士及第,为避世乱而遁隐江湖;也有传说他是唐礼部恃郎吕渭的孙子,海州刺史目让的儿子,因仕谴多蹇,转而学道,还有说他是唐代宗室,姓李,武则天改朝歼灭唐宗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于碧水丹山之间,因姓吕,居于崖石下,故名岩,常洞栖,故号洞宾;《宋史·陈持传》中则称他为:“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到数里,数来(陈)持斋中”,大致为一风神绰约,修养极深的道士,总之说法不一。

  据《夜航船》等书记载,吕洞宾得道成仙之前,曾困顿于仕途。至长安酒肆,初遇汉钟离,向其述说平生不得志之事,汉钟离遂以“黄梁一梦”感化。吕洞宾在睡梦中尽平生兴衰,醒来时米粥尚未煮熟,顿时感晤,连拜汉钟离为师,求其超度。汉钟离于是以生死财色“十试洞宾”,洞宾皆心无所动,于是授以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他的道术揉杂佛理,以慈悲度世为修道目的,改丹铅黄白之术为内功,改剑术为三断:“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使其剑闻名天下。并发大愿潜心修道,尽度天下众生。初居终南山,又亲受汉钟离上真秘诀,修炼成道。遂游历天下,每称回道人,斩蛟除害,为民所敬。据《列仙全传》等书记载,他还认为菩为通天堂之路,恶为入地狱之阶,说:天堂地狱,非果有主之者,时由人心自化成耳。于是以此化度行人,或隐或现,世莫能测。曾传度刘梅蟾、王重阳真人,开道教南北二宗。元世祖封其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武宗又号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有关他修道行化的事迹,有《吕祖志》一书辑录传世,共六卷,今收入正统道藏中。目仙形象,久入民间,其灵踪仙迹,遍布各地。如今终南山凝阳洞传道观即为其初遇东华帝君、感晤世事莫测之地。其后他云游人间,逆旅邯郸,将枕头授给卢生,又于东邻沈家作诗,用石榴皮写在墙上,俱为一时佳话。他所到之处,后人都要为之建造观宇,岁时祭祀。如今他的仙迹广泛而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全国各地建有许多吕祖庙观,时常加以奉祀,尤其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吕祖诞辰之日,斋醮祭祀更为隆重。

  张果老为唐代道士张果,《新唐书·方技传》载,张果原为唐代道士,擅长法术,尝隐居恒卅中条山,往来汾晋之间,寿数百岁,时人尊称张果老。《历代神仙通鉴》卷六称:中条山有张果老,自称尧时生人,学问洲博,爱穿素袍,隐居山之阴,就学于玄女。唐时化为道士张果,因模样长得老,显得岁数大,故人们称其为张果老。

  《太平广记》卷三〇曰:“果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重叠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乘则以水噀之,还成驴矣。”唐太宗唐高宗闻其名,曾征召入京,皆不应。武则天时(684-705年),奉召出山,半道佯死,没有去成。唐玄宗开元(713-742年)二十一年(733年),朝廷派遣使臣裴晤固请,乃入宫。唐玄宗多次寻问神仙修炼之事,始终不语不传,玄宗见其面容衰老,问他得道之人为何如此,张果老自称为帝尧丙子岁时人,曾任侍中之职。玄宗深信不疑。一天,玄宗外出打猎,捉得一只大鹿,张果老见之曰:“此仙鹿也,已满千岁,本是汉武帝上林之鹿。”玄宗奇道:“如何得知?”张吊老曰:“武帝舍放时,以铜牌系于左角下。”玄宗立即派人查验,吊然鹿角下有一块两寸铜牌,但上面文字已凋落。张吊老又说此鹿已有八百五十二岁,玄宗与群臣十分敬佩,于是将鹿放归山林。不久玄宗擢其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并欲以玉真公主嫁之。张果老唱道:“娶妇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坚决不接召,恳请还山。归途中羽化于恒山蒲吾县,其弟子皆称他“尸解成仙”。唐玄宗遂在其成仙处修了一座栖霞观来祀奉他。后来人们根据张果老的身名事迹,给他题了一首诗,诗曰:

  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

  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如今民间还流传着一种用物品来代替八仙人物的说法,叫做“暗八仙”,指的是葫芦、掌扇、花蓝、道情简、莲花拂尘(或宝剑)、笛子和尺板八种东西。其中道情简就是暗指张吊老。民间传说他常常背负一道情简,倒骑毛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以劝化世人。

  蓝采和为八仙之一,《东游记》称其为赤脚大仙降生,形象是一位看破红尘的青年隐士。据南唐沈汾《续仙传》载,蓝采和原为一游方道士,衣服褴褛,六娉黑,木腰带,阔三寸余。一脚着靴,一脚赤足,手持大拍板,往往于市井中带醉踏歌。夏天穿棉絮,冬天卧于雪中,气出如蒸,似狂非狂。老少皆随之,机谐谑,人问则答,每言皆使人笑倒。其行则振靴,口中以歌,歌辞极多,皆为仙意,人莫能测。人若以钱与之,遂用长绳穿之,施地行,或散失亦不回顾。见到贫穷之人即将钱散之,或施与酒家,周游天下。人有为儿童时见之,及斑白时又见之,颜状如顾。后踏歌于濠梁,醉卧酒楼,忽有云鹤笙箫声,遂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板拍,冉冉而去。其最有名的踏为:

  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

  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

  长景明辉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关于蓝采和的传说,陆游《南唐书》和《太平广记》卷二二均有记载。另外蓝采和本为男子,但后来有些戏剧常以女装为扮。

  韩湘子为一手执竹笛的英惶少年,相当于斯文公子形象。

  据《酉阳杂俎》记载,韩湘子本名韩湘,为唐代大文豪、刑部侍郎韩愈的侄孙,性狂放,能奇术。但韩愈的侄孙韩湘实为官场中人,曾在长庆(821-825年)三年(823年)考中进士,官至大理丞。韩愈曾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诗相赠。韩愈另有族侄,喜好仙道,学仙能造逡巡花和倾刻酒,韩愈曾作《徐州赠族侄》相赠,诗日:“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后人将此二人视为一人,称韩湘子,列入仙班。据明杨尔《韩湘子全传》记载:汉丞相安抚之女灵灵有才貌,汉帝欲将其赐婚皇侄,安抚坚辞不允。汉帝大怒,将其罢职发配。灵灵郁郁而死,投生为白鹤,白鹤受钟离权、目洞宾点化,投生为昌黎县韩会之子,乳名湘子,幼丧父母,自叔父韩愈抚养。湘子长大成人后,得钟、吕二仙传授修仙学道之术。韩愈十分气愤,竭力阻拦他,于是便隐遁终南山修道,后得正果,名列八仙之位。据《青琐高议前集》卷九记载,此间韩愈曾劝勉湘子习儒学,湘子于是作了一首诗给韩愈表达他的志向,诗云:

  青山云水窟,此地是吾家。

  子夜餐琼液,寅晨咀绛霞。

  琴弹碧玉调,炉炼白朱砂。

  宝鼎存金虎,芝田养白鸦。

  一瓤藏造化,三尺斩妖邪。

  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

  逡巡酒就是瞬间酿成美酒, “顷刻花”就是眨眼便可开花。韩愈看后表示不信,问湘子道:“你真有此能耐?”湘子立即找来一个花盆,撮土盖上,一会儿说:“花已开矣。”取开花盆,只见土中长出两朵碧绿的花,叶子中间有金字,韩愈仔细一读,为一副对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解其意,后来上表劝阻唐宪宗迎“佛骨”进京,宪宗大怒,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有人踏雪迎面而来,此人正是湘子,来到韩愈面前,对韩愈说道:“您还记得当年花上的对联吗?”韩愈仔细一想,连声答道:“记得,记得。”湘子说道:“我说的就是今天的事,此地即名蓝关。”韩愈向路人一打听,此地果然名蓝关,于是深信湘子道行不凡,恺叹再三,对湘子说道:“我为你凑一首完整的诗吧!”遂赋道: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峙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总之,韩湘子多次变形,度化其叔韩愈,但韩愈始终不能醒悟。韩愈官至礼部侍郎,即因谏迎佛骨,被贬至潮阳,路经蓝关,雪拥不前,湘子出而度化,护进至任。时潮阳有鳄鱼祸患百姓,韩愈作《祭鳄鱼文》驱之,湘子遂施法相助,鳄鱼逃之天天。唐宪宗听说后,觉得有点冤枉韩愈,于是下诏让韩愈目京复职,韩愈事先知道后,佯装死亡不能赴任。事后隐遁于卓韦山学道,后来终于修成正果。

  八仙中间有一位身着打扮与其他七位迥然不同的仙人,其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袍朝服,一副当官的形象,他就是曹国舅。相传他是宋曹彬之孙,曹太后的长弟,名佾,又传名景林。据《列仙全传》卷七、《集说诠真》、《历代神仙史·宋仙列传》等书记载:曹国舅自幼天姿聪颖,心地善良,不喜财富,不幕荣华,酷爱清虚。然而他弟弟为人蛮横,不守国法,为患乡里。国舅以之为耻,连归隐山岩,一心向道。后遇钟离权和目洞宾,问他:“听说你很有修养,你修的是什么东西?”国舅答曰:“我修的是道。”又问道:“道在什么地方?”国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手指了指天。二仙再问曰:“天又在什么地方?”国舅又用手指了指心。二仙大笑道:“心就是天,天就是道。你看到了道的本来面目了。”于是二仙授给国舅还真秘术,度其进入仙班。还有的说曹国舅出家的时候,皇帝曾赐给他一面金牌,后来他船渡黄河时没有盘缠,就将金牌抵给了船夫。后来遇到了吕洞宾,悟道与之同游,名列八仙。

  何仙姑为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关于她的身世有多种说法:一说为吕洞宾度化的赵仙姑(名何,或以手持荷花而谐音姓何);一说为徐圣臣附何氏女尸所化,见于《道谱源流图》;一说为广东增城县的何秀姑。后来道教将这些说法加以综台,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何仙姑形象。

  对于其身世,《历代神仙通鉴》说何仙姑原名何秀姑,为何豪之女,生于唐武后(684-705年)某年农历三月初七,中宗时(705-710年)某年八月初八飞升。并说何仙姑出生时“紫云绕室,顶有六毫,光辉熠熠,资度非凡,夙性敏慧,与众不同”。

  对于其成道经历,《历代神仙通鉴》、《集仙传》、《续通考》等书记载:何仙姑十三岁时,随女伴入山采茶,失侣迷径,在东峰下遇吕洞宾,赐给一桃,曰:“食此,他日当飞升。”何仙姑食之,道士指归路,曰:“后可常会于此。”归后几个月,自是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复梦神人教食云母粉,可得轻身,因饵之,誓不嫁,往来山顶,其行如飞。每朝出,暮持山果归奉献其母。后又辟谷,言语异常,武后遣使召至阀,中路复失之。乡人神之,为构楼以居。士大夫之好奇者多谒之以问休咎。景龙(707-710年)中白日飞升。此外,宋李昌龄《乐菩录》还记载了何仙姑占卜休咎、预知祸福之事,文日:“何仙姑在世间时,一主簿忽得天书,字不可识。以问仙姑,仙姑日:‘天书言:主簿受金十两,折祈禄五年。’”其实这是何仙姑借天命以警贪官。

  如今广东增城县还保留有一座何仙姑庙,庙门有副对联曰:千年履迹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这里面有一段故事:相传何仙姑的父母不愿女儿出家修道,于是给她找了个婆家,择定良辰吉日后,婆家准备迎娶,何仙姑遂在后院井中悄悄问仙去了,走时自于匆忙,只穿了一只鞋,另一只鞋却遗留在井台上了,于是连有“履迹遗丹井”的说法。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七为何仙姑的诞辰日,四乡八邻的人都要云集在这里,或唱大戏,或做道场,热闹非凡。


上一篇

巫山神女
下一篇

药王

文章评论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评论审核已开启 记住我的个人信息 回复后邮件通知我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