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山

 您搜索的关键字:

烂柯,又名石室、石桥,位于浙西衢州市郊15公里处的石宝乡。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称之为:“青霞第八洞天”。道教的“洞天福地”称烂柯为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烂柯,在衢州信安县,王质先生隐处。”柯,指斧子的木柄,“烂柯”一名的来历,缘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围棋源于中国,相传围棋之根则在烂柯。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云: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樵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因此后人便把石室称为烂柯,并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至今烂柯一词在国内外棋刊上仍屡见不鲜。日本高段棋手还常将“烂柯”两字书于扇面, 用以馈 ...

阅读全文

 

位于浙江省瑞安市西北部,在原来的陶区陶峰镇有一座小,俗名屿,高几十米,周围二里许,形像木鱼,又名木鱼,因坐落于市集之内,又称市。相传南北朝时,著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政治家陶弘景,人称 “中宰相”,曾在瑞安陶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动人的故事。一日,忽有一老媪拄杖登门求医,自言是底(沙门)青石龙村人。陶公诊脉后,采来三味草药让她带回去煎服。老媪回家,药到病除。数日后前来道谢,报以木质方印一颗,并说以后如遇久旱,可将木印在屿东北八角桥边红岩上盖三下,底“头梳脑背”上即有乌云涌起,雨便沛然而至。后遇天旱,试之果然应验。不久,公将此印交地方长老收藏,百姓都说那个求医送印的 ...

阅读全文

洞宫,位于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境内 。洞宫坐落于鹫峰脉中段(鹫峰脉,脉横贯福建闽东北,南接戴云脉,北接洞宫脉,平均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为武夷余脉),因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其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而得名。洞宫景区面积40多平方公里,最高峰香炉峰海拔1459米,有36洞、49景、72峰之称。历史上朱熹、李纲、赵迪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迹,著名革命先辈叶飞、黄立贵等在此也留下了感人事迹,以“花桥、虹溪、怪圈”三绝称著于世的洞宫,自古以来就是闽东北著名风景区。洞宫海拔很高,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气候宜人。在南方很少地方在冬季能见到雪,而这里却几乎 ...

阅读全文

青玉坛位于今湖南衡阳东北衡祝融峰巅,坛下有会仙桥,为衡重要景点之一,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位于祝融峰巅的青玉坛,坛基是一片平坦的大岩石,可容数十人。岩下有大小两石,小石仅大石半,中有石桥可通,桥极险窄,仅可容步。坛下有会仙桥,又名试心桥。  祝融峰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是火神,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因为他熟悉南方的情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死后又葬在衡。为了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语中,“ ...

阅读全文

洞真墟即今云麓宫所在地,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右顶峰上。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嘉靖年间(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后圮。隆庆年间(1567~1572),在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其建筑均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明末及清咸丰初,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    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嘉靖(公元1522 ~1566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隆 ...

阅读全文

鹅羊,曾名东华,亦谓之石宝,位于长沙市开福区境内,倚湘江东岸,隔江对望河西谷,江心为许家洲(今月亮岛),三者构成长沙城北第一道风景线。鹅羊以形得名,远望如鹅似羊,多奇石,或踞或立,登高眺远,星沙景物尽收眼底。据当地老渔民说,鹅羊前第一峰顶,曾有寺庙一所,至今仍有“此庙敲钟擂鼓,隔江祝融寺响声”的传闻。此外,上原有王益州提督墓,墓前曾立石人、石马、石龟,现已被人盗去人首马头。下有李氏姑嫂贞节牌坊,高约十米,额书“圣旨”、“忠孝节义”等字,今已不复存在。附近还有明东华书院考场和相传关羽攻长沙时的三国险要——母寨等。明代兵部右侍郎王伟罢官回长沙后,以霞凝乡桐树北庄作颐养游憩之 ...

阅读全文

若耶溪,属真人世远所治之。源头在若耶下有一深潭,据说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樵岘麻潭”。据记载,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薛烛曾向越王献策:“若耶之溪涸而铜出”。以后,欧冶子就在这里铸造宝剑。平水铜矿附近,尚有铸铺和欧冶大井遗址。富有诗情画意的若耶溪,使历代的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南北朝时期诗人王籍著名诗篇《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更幽”,一静一动间生动刻画若耶溪岸幽静风景。唐代独孤及的“万苍翠色,两溪清浅流”,孟浩然的“白首垂钓翁,新装浣纱女”,李白的“若耶溪畔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丘为的“一川草长绿,四时那得辨”等诗句,都生动地描绘了若耶溪两岸的美丽的风光。此外,如唐代的崔颢 ...

阅读全文

盖竹,汉代有道士陈仲林、许道居、尹林子、赵叔道四人在中修道,传为得道升天。葛洪(283—363),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晋永康元年从葛玄的弟子郑隐学,悉得其法。曾于临海的盖竹修道、炼丹。东晋时王世龙、赵道元、傅太初三人均为得道之人,同时居盖竹。东晋时句容人许迈,居盖竹盖竹洞修炼养生之道。许迈,字叔玄,曾拜王世龙为师,博学多才,善于文章,性好清静无为、养生之道。许迈于盖竹洞建“栖真观”,生平与王羲之交好,常有诗书往复。元、明、清道观时有兴废。光绪中,道教龙门派第二十三代传人理全来此静修。民国时 (1912—1949)林诚寿主持道务,观内有道士七人,每日 ...

阅读全文

相传唐代邓紫阳真人在麻姑习道修练,道士相争来此讲学,名流贵赫往来不绝,成为东南一带道教中心。秦时,大学者华子岗遨游万里来到麻沅著书,华子岗有他藏书的石室。刘宋诗人谢灵运曾慕名而来,看到了华子岗留下了不少赞美麻姑的诗篇。悬崖上的碑额、摩崖造像和雕刻工艺,达到了非常精妙的地步。晋时,大医学士葛洪炼丹登临麻姑,称赞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大川少有的好泉水。唐代抚州刺史颜真卿游历麻姑时,亲自撰文并书《麻姑仙坛记》;北宋思想家李觏在麻姑“十贤堂”讲学时,前来听讲的各地学生达百十人,无怪乎明朝广西付使王华在《集麻姑序》中这样写道“吾盱为江右之名郡,水之秀天下称焉。而麻姑又郡之特殊者,故晋唐宋以 ...

阅读全文

相传4000多年前,在沅水东南枉渚河口的一座大上(今常德德)隐居一位儒雅之士,叫善卷。尧南巡洞庭苍梧时,曾上拜问善卷先生许多治理天下的大事。先生的侃侃而谈,令尧非常感动与佩服,遂拜善卷为师。尧老了,将位让于舜。舜知善卷为尧之师,欲将位禅让于善卷,善卷婉拒,并从此藏入深过着归隐生活,直至仙逝。史料记载:“善卷,枉渚人,帝尧南巡时拜善卷为师,形为一代贤君。尧死后传位于舜,因善卷为尧之师,故欲让贤于善卷,善卷不受。”《广湖南考古略》载:“善卷古贤人,尧北面事之,舜以天下让善卷。卷曰‘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天地之间, ...

阅读全文

幕阜因伏羲魂归,虞舜观天巡狩而封天岳,《水经》才有“汨水出自桓”之记,《史记》更存“舜就时于负夏”之载。伏羲创制八卦,开道家之蒙,帝舜观天察地,同为国教先驱,古名雷公,替天行道,仍是先民敬畏天神的源头,认列仙居而其上,始皇二度登临寻仙,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记》中,洞天有九,福地存七,皆在脉,神州大地,别无二处了。道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其神仙信仰和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的形成影响尤深,民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服药炼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性学有突出贡献,行气、房中、存神,内丹等养 ...

阅读全文

都峤洞天,又名宝玄洞天,位于容县城南约10公里的都峤上。都峤,又名南、萧韶,主峰海拔743.7米。以锐而高甲于一都,故名都峤。道书称之为二十洞天。上有8个主要峰,俗称八峰。这八峰是云盖峰、中峰、马鞍峰、八叠峰、兜子峰、仙人峰、香炉峰、丹灶峰。其中最高为香炉峰,最奇为八叠峰。分南北两洞天,南称宝元洞天,北称都峤洞天。全有大小洞穴300个,有名称的100多个,远近闻名的13个。大部分洞穴宽敞,岩顶平滑呈紫红色,岩基平坦,可在岩内建筑平房或楼房;岩壁岩地极为干爽,岩际多有飞泉流滴。由于具有这些优越奇特的自然条件,历来为道家(也有佛教)仰往的佳境。唐宋以来,曾有相当规模的九寺十三观建 ...

阅读全文

华盖洞又称容成大玉天,是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境内华盖上的洞。华盖(又名:东、资福),位于东瓯古城的正东部,遥望如华盖,而得名之。主峰高56·8米,面积13·2万平方米,素以九斗“斗魁之首”称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八洞天”华盖洞,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永嘉郡(今温州市鹿城区)华盖麓积谷(飞霞洞),东汉隐士名曰刘根(道号:容成子),黄帝时代人,曾为轩辕氏之臣,隐居飞霞洞右壁,得道仙升在华盖,故得名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八洞天:华盖洞”。仙人平公修治之。永嘉郡(温州府城,又名:九斗城、白鹿城、罗城)府城,北傍瓯江,东西依,南临会昌湖,周长18里,东西宽7里,南北长5里,城高3 ...

阅读全文

会稽洞,在今浙江省绍兴之会稽 。《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 江、淮 ,上会稽 ,探禹穴 。” 裴骃集解引张晏曰:“ 禹巡狩至会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 谢灵运《游》诗:“幸游建德乡,观奇经禹穴 。” 唐李白《越中秋怀》诗:“何必探禹穴 ,逝将归蓬丘 。”指会稽宛委 。相传禹于此得黄帝之书而复藏之。唐李白《送二季之江东》诗:“ 禹穴藏书地, 匡种杏田。” 王琦注:“ 贺知章《纂记》曰:黄帝号宛委穴为赤帝阳明之府,于此藏书。大禹始于此穴得书,复于此穴藏之,人因谓之禹穴 。” 禹于宛委得黄帝金简书之说,见《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宋陆游《秋雨初霁徙倚门外 ...

阅读全文

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为三五岳中三之一。相传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修道,结庐为舍,因名庐。又称匡、匡庐。庐有着悠远的道教传统,相传匡俗在3000多年前曾上学道成仙,汉武帝敕封匡俗为“大明公”。宋徽宗加封他为“靖明真人”。东晋道士陆修静在庐建简寂观,并于此整理道教大典《道藏》,观内有当时中国最早的道藏目录。 唐玄宗封庐道教为“九天使者”,敕建与五岳真君并列的“九天使者庙”,是庐成为中国道教的重地。宋徽宗又将它更名为“太平宫”,并派任官员,进一步使它成为极负盛名的道观。当佛教在庐蓬勃兴盛的时候,南朝名道陆修静也来庐开辟道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