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山

 您搜索的关键字: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海经》,在中国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黄帝姬轩辕在神农跟九黎两部落之东南。当时这三个部落是之间最为强大的,于是争霸战开始了,姬轩辕怕两面受敌,所以他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突袭神农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战中击败了神农部落。姬轩辕乘胜挥军,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会战在涿鹿郊野,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中国神话学者将这场黄帝战蚩尤的大战神化,双方都动用了神仙法力,风伯、雨师都来参战。最后黄帝击败九黎部落,杀死蚩尤。这一著名战役使姬轩辕名震当时的世界,各部落酋长们称呼拥护他为“天子”,尊称他为“黄帝”。黄帝者,黄色 ...

阅读全文

《淮南子》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怒触不周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西晋张湛《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而告终。另一个版本: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计划,颛顼不支持,颛顼与共工之间发生了大战,共工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他决心撞断不周,以示决心。这一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

阅读全文

 玄武

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又名龟蛇,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指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方玄武于八卦为坎,于五行主水,象征四象中的老阴,四季中的冬季,同时也是天之北陆。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原始社会时期,玄武起源于对古代动物图腾崇拜。无论龟、蛇,抑或神鹿,其原形都是动物。而在所谓动物崇拜说中,仍然认为玄武是龟蛇的合体,有人认为龟、蛇崇拜分别起源于南方和北方地区。其来源为:一、中国夏王朝建立者禹的父亲叫做“鲧”, ...

阅读全文

 瀛洲

瀛洲,是虚构的仙境之地,可以指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仙。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战国。 战国时,民间已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和昆仑最为神奇,流传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先民认为海上有五座神: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传说瀛洲在会稽海外70万里的地方,方圆4000里,上有神芝仙草。有高千丈的玉石,叫青玉膏中有泉水叫玉醴泉,泉水像酒一样,味道甘甜,喝几升就会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瀛洲上有仙人,风俗类似吴地的人,地理风貌则和中原很像。《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 ...

阅读全文

方丈又称为方丈、方壶、方丈洲等。古代中国神话海上有神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 《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名曰“蓬莱、方丈、瀛洲”。鼇鱼,在远古传说中鼇鱼负载大或大地,鼇鱼移动就会发生地震或沧海桑田,川变迁。神话中天帝治下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远的地方本有五座神,但五座神 ...

阅读全文

蓬莱,亦称蓬莱、蓬壶、蓬丘。是中国先秦神话传说中东海外的仙岛,被一片黑色的冥海所包围。《海经》《海经·海内北经》:蓬莱在海中。《史记》《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者,其傅在勃海中。《史记·孝武本纪》:“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龟鱼之属。”《史记·孝武本纪》: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海内十洲记》汉·东方朔《十洲记》:蓬丘,蓬莱是也。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外别有圆海绕,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来。上有 ...

阅读全文

传说一在蚕丛、柏灌、鱼凫三代蜀王成仙若干年后的一天,忽然从天降下一个男子,落在今郫县城西一里许的天隳上。这个男子名叫杜宇。这时,恰巧有个梁利的女子 从岷江边的井水里涌出来。这天降地出的两个奇人,结成了夫妻。后来,杜宇自立为帝,号称望帝,并以郫这个地方作为国都。杜宇当国的时候,很关心人民的生活。他教导人民种植庄稼,时常叮咛大家要抓紧天时和季节,不要耽误了田里的生产。 杜宇建立了一个“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娥眉为城廓,江潜绵洛为池泽,汶为畜牧,南中为园苑”的古国。他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邻近的巴国也受到影响而努力发展农耕。当时,蜀国常闹水灾,望帝虽担心百姓遭灾,一时却又想不出根治水 ...

阅读全文

瑶姬,中国神话中的巫神女。天帝之女或谓赤帝(炎帝)之女,名曰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之阳,故为巫神女。精魂依草,实为灵芝。  唐末五代《墉城集仙录》称其为西王母之二十三女,将其纳入道教体系战国·楚·宋玉《高唐赋》称“先王”游高唐白天梦中与女神相见,神女临去称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渚宫旧事》之三引《襄阳耆旧记》神女言:“将抚君苗裔,藩乎江汉之间” [3]  。宋玉劝谏楚襄王亲自拜见神女。 后宋玉《神女赋》叙楚襄王果真夜梦神女,神女美艳绝伦、温婉娴雅,然而神女洁身自持,拒绝了楚襄王的追求。受《神女赋》影响,此后瑶姬常用以比喻美女,千古传诵。瑶姬神话引出历代一系列诗 ...

阅读全文

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巨大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版本一太古时候,人们没啥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维持生活。有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中了毒,重时就被毒死。人们得了病,不知道对症下药,都是硬挺,挺过去就好了,挺不过去就死啦。神农帝为这事很犯愁 ...

阅读全文

 八仙

        李铁拐又称“铁拐李”、“铁拐先生”,为道教八仙中资历最老的神仙。相传姓李,名玄,或称“李凝阳”、“李孔目”、“李洪水”。关于他的传说记载甚多。  神农时,李铁拐名古神氏,大约与赤松子同时,为神农时的雨师。据《历代神仙通鉴》卷一载:“长淮有神氏,亦菩修炼之学。出驾六蜚羊,头弯一角,肋排六翅,其行若电,巡行天下,人民从其化。治世三百岁,亦隐而不现。”对于这位“其行若电”的古神氏,赤松子曾对仙人宛丘说其“菩导出元神之术,更姓名日李凝阳。惜未得真道”。这个李凝阳便是从老子宛丘修行而得道的仙人李铁拐。  李铁 ...

阅读全文

 药王

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药王的信仰甚为昔遍。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幸的药王亦有不同,其中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等。扁鹊是我国古代的名医,《史记》称其姓秦,名越人,春秋渤海鄞人。他精通医道,曾遇异人长桑君授以秘方奇术,能用肉眼视人五脏症结,遂以医名。他到处行医,在齐国号卢生,在赵国名扁鹊。他行医的特点是能随俗应变。据《新搜神记·神考》曰:“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惜为变。”《列子·汤问》中记载了其为鲁公扈、赵齐婴等人治病时,“剖胸探心,易而置之的情景。另外《史记·扁鹊传》中还记载了扁 ...

阅读全文

 城隍

在道教护卫神中,有一个专门护卫城邦,扶正祛恶,且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的地方神——城隍。据《北齐书·幕容俨传》记载,城隍神的信仰最初在吴越地区十分盛行,南北朝时正式称为城隍神,唐代时加封爵禄,五代时封侯称王,其庙几乎遍布全国。宋代荣立国家祀典,各府州县皆立庙祭祀。元代在京都建城隍庙,封其神为佑圣王,城隍神遂成为封建国家的守护大神。城隍多为去世的英雄或名臣,以其英灵来护佑百姓,打击邪恶,故而城隍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会稽城隍庞玉;南宁、桂林城隍苏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霍光、秦裕伯;北京城隍杨椒;甘肃天水城隍纪信等。庞玉庞玉为庞坚四世祖,京兆径阳人,身材魁晤,勇猛过人,精通兵 ...

阅读全文

 门神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门神信仰由来已久,据《海经》说:在沧茫的大梅之中有一座度朔之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延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蒂,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 ...

阅读全文

 财神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全民节日,其中除夕又是春节中最热闹的一天,除夕之夜人们吃罢饺子,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有人还送财神带上门。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祭祀的财神分文财神和武财神,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文财神为比干、范蠡。除此,人们信仰的财神还有五圣、柴荣、财公财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等,就其信仰厂范和与道教的关系而言,要数文武财神、五圣、和合二仙、文昌帝君了。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如今道教主要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但他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前有专介),盖因其曾为张天师守护丹室,后来民间还将其神像贴于门上,作为门神,镇邪祈福。关于其来历,前已有介绍,其所司之职 ...

阅读全文

二郎神为中国历代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其信仰起源于蜀,也兴盛于蜀。二郎神世为水神,但其所指皆不尽相同,其来历与李冰、李冰之子李二郎、赵昱、邓遐等几位古人有关。李 冰李冰为秦朝蜀(今四川)郡守。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郡太守,为郡民治理水患,凿离堆,穿=三,灌溉万顷良田,使川西平原去患致富。民感其恩泽,立庙祭祀,使其神化。后蜀封为“大安王”,又封为“应圣灵王”。祀奉他的庙在永康郡导江县。宋开宝五年(972年)诏修其庙,七年(974年)改号“广泽王”。后世遂称厂济王,每岁一祀。《风俗通》《新搜神记》《华阳国志》等书中均有记载。李二郎  李二郎为李冰之次子。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