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源

 您搜索的关键字:

汉代桐柏山金庭观为全国五大道观之一。桐柏山位于中国河南省、湖北省边境地区,其主脊北侧大部在河南省境内,主脊南侧余脉延伸到湖北省境内,其主峰太白顶,为千里淮河起地, 海拔1140米,属淮阳山脉西段,西北—东南走向,桐柏山西北起自河南南阳盆地东缘,东南止于武胜关与大别山相接,西南至湖北省枣阳、应山一线,北界大致在嵖岈山,西北在方城县七里岗以东(洪仪河、桐柏、淮河店、董家河、浉河港至潭家河)一带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山脉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长达120余公里,海拔高度多在400~800米,构成了淮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桐柏山区域不仅有独特的淮文化,更兼具盘古文化、神农文化,佛道文化、地质文化和 ...

阅读全文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东西横旦数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主峰翠云峰,峰上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故称“翠云峰”。翠云峰风景秀丽,是消夏胜地。北邙山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绝佳的风水宝地,因此历史上许多王公将相都选择最后在此安息,唐朝就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北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北邙山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洛阳城而过。立墓于此,即圆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而且在北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 ...

阅读全文

山东滨州邹平县、济南章丘、淄博周村区交界处也有一个长白山。山东长白山位于邹平南部,因山巅常有白云缭绕而名。山势峻拔,重峦迭嶂,绵延数十公里,向有“泰山副岳”之称。最高峰摩诃顶,海拔826.8米。山东长白山虽然不如吉林的长白山出名,但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一笔记载。隋末王薄在此起义,声势浩大。白云山位于邹平县临池镇境内,是长白山脉的第二主峰。在海拔660多米处的碧霞祠遗址,可见到数块年代久远的石碑,碑刻上面的文字依稀可见,并且有几块石碑保存完好,石碑高约1.4米,宽0.5米。据该镇西兑村老人介绍,原碧霞祠大殿前,碑刻林立,上面刻有历朝历代的诗、词、文、赋。但这些石碑却在文革时期被毁,扔在乱石岗和山谷下 ...

阅读全文

太浮山又名独浮山,亦名彰龙山,相传汉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闻名于世,故改名叫太浮山。位于临澧县城西南12公里,石门县城东南约40公里,绵亘于石门、临澧、桃、鼎城四县交接部,有“鸡鸣四县”之说。太浮山东西绵延40余里长,南北展布16.7里宽,面积4300公顷,主峰第一峰,谓之太浮金顶,海拔605.5米。太浮山山体为扇形,地势奇特,有99岭,33岔,系沅澧之名山。太浮山上有浮山寺,又名明月堂,建于唐代。其实自汉代中叶至清代末年,太浮山与桃桃花、石门观国山、慈利五雷山就是湘西北四大道教圣地,至清尚有金顶大庙、铁瓦庙等寺庙12处,是洞庭48福地之一。太浮山拥有丰富的生物资,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 ...

阅读全文

中条山,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于山西省垣曲县东南。东北端与王屋山相接的历山,海拔2322米,为涑水河发地。因它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这里发现2万多公顷原始森林,内有连香树、山白树、牛鼻酸、红石极、青檀等珍贵树种,还有金猫、金雕、金钱豹、猕猴、大鲵等稀有动物。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奇峰霞举,孤峰标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从地理学上看,中条山依黄河而行,山势狭长,整条山脉划开了中原与西北:它的北侧是运城 ...

阅读全文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翻开中国历史,自夏、商、周到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历代帝王都要到泰山举行盛大的封禅祭祀活动,以报答上天的佑护和大地的恩惠。道教形成后,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活动与道教的斋醮活动融为一体,泰山东 ...

阅读全文

紫岩山又名绵竹山,地处成都平原与岷山山脉交汇处,西北面高山天作,群峰叠翠。沱江之绵远河蜿蜒出群山,一泻千里,形成成都平原北端的一个扇形冲击面枣绵竹市平坝区。在这片山地与平原交汇处,分布着许多名胜古迹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有风光秀丽的紫岩山公园(又名船头寺),一代高僧能海上师静修处的古云悟寺,和宋代名胜古迹大柏林公园,以及倚山环水白溪口梨园景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形成了紫岩山风景区融名山、名水、名人、名园为一体的独特韵致,千百年来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由衷赞叹。唐代诗人王勃赞其“盘基跨险,列嶂凭霄,飞泉瀑流,绿树玄藤。”唐代诗人吴融的绵竹山诗云:“绵竹东西隅,千峰势 ...

阅读全文

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霍山、衡霍,在湖南中部衡山县。为中国五岳之南岳。南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上引 《湘中记》云:“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轸宿,铨德钧物,应度玑衡, 故名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赤帝馆其岭,祝融宅其阳,故曰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是著名的道、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200多处。衡山山神是古时民间崇拜的火神祝融,他居于衡山,教民用火,化育万物,死后葬于衡山山中,被当地尊称南岳圣帝菩萨,也是南岳大庙最大的菩萨。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处位于衡山之中。衡山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 ...

阅读全文

星德山位于桃县热市镇星德山村。星德山原名星子山,海拔843。5米。明洪武三年(1370年),道教名师张道会在星德山主峰始建星子宫。主峰海拔843.5米,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山势崔嵬不凡,奇峰怪石林立,植被丰茂,四季鲜明,奇石、险崖、古松、云瀑“四绝”并存,无处不是勾魂慑魄的美景,是一处天然的旅游避暑胜地。星德山更是历久弥新的道教名山,人称“道兴紫覆之地”,与誉为“中国南武当”的慈利县五雷山隔山相望,互为犄角,山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绵延数十公里。据学者考证,此地的宗教活动“始于唐而盛于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道教名师张道会慧眼独具,在此潜心修行,修筑了三元宫,并将星子山 ...

阅读全文

 晃山

西晃山是湘黔武陵大山余脉的一座雄峰,地在湖南麻阳西南部,距县城四十五公里之遥。西晃山俗称心慌山,传说这里的汉子出了远门,都会染上浓浓的思乡病,扰得他们心慌不宁,坐卧不定,一旦回家,便相安无事。又称西王山,缘于最高峰金顶侧畔有两口池塘,池水终年清澈,冬暖夏凉,饮之甘甜如饴,沐之清爽似露,是西王母的别一处圣泉瑶池。“麻阳有座西晃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卸鞍。”俗话说的是西晃山之高。其实,做为西晃山之冠的金顶海拔也只有1405米。也许,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是把西晃山之高做为理想的一种海拔,做为信念的一种尺度的。然而,要登上西晃山,登上西晃山金顶,没有一条形而上的路是不可能的。金顶(又名金 ...

阅读全文

 柱山

《道经》曰:“司命洞府在潜山。司命,天神也,主治舒之潜山。”由此,天柱山在道教中的地位可窥一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西部的天柱山,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万岁山、万山等。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天柱山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早在汉武帝时就封为“南岳”,历代都有人文活动。天柱山属大别山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山体主要由万山(地质界惯用的天柱山的俗称)岩体组成,位于安徽省岳西县、潜山县接壤地界一带。呈北北西向展布,切割公界尖背斜,被菖蒲——响肠和水吼岭——陈岭头火断层的夹、地表层不规则岩基出露面积120平方公里,与围 ...

阅读全文

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县,是华夏中国世界得,“著名的道家名岳、道教名山”,北岳是道家得护国五岳之一,恒山是道教得,各种知识、学问、技巧、艺术等等,多样性类型文化得,开拓、创新、发展、弘扬、传播:新思维、新思想、新理论、新科学、新实践、新方法、新成就、新时尚、新风格得主要场所之一。北岳依托主峰恒山,开发建设有多处传统型制、经典风格得,道教得,武帝殿、文皇宫、仪轨院、观礼台、界望亭、临境阁、经书图册馆、字典纬籍楼、名师会(明者有名、名者已明)、先贤祠(古圣者,嫡亲之长子、宗族之大儿、教授之首学,称作:“先贤”)、净斋堂、禅思房、诊所、药局、休息处、宿舍、卧室、沐浴间、盥洗间、卫生间等等基础设施 ...

阅读全文

金城山,位于四川省境内,地处岳池、高坪、蓬安三县(区)交界处,与蓬安凤凰山(凤凰谷)依山相连,海拨高度最高峰云盘寨824.6米,与周边环境形成三百余米的相对高差,是岳池县第一高峰。临空俯瞰金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如一条蛟龙横卧在嘉陵江畔,这条龙“头顶金城(金城山),身贯凤凰(凤凰寺),手握圣灯(圣灯寺),尾扫龙门(龙门寺)”。故有“拔地飞天一蛟龙,金凤展翅追龙踪。只因黄龙挡去路,龙凤双双落山中”,金城山是道教中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自古就有“金城天下奇”之说,更有“道教仙境长门赋,洞天福地凤求凰”之美誉。金城山风景独具,原始生态,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摄氏17度左右,山上植被茂密,俨然一个天然氧吧。“ ...

阅读全文

嵩山古名外方出,又名嵩高山。为中国五岳之中岳。在河南登封县西北。汉班固《白虎通》卷三上曰:“中岳为嵩高者何?嵩言其高大也。”(《初学记》引其文曰:“中央之岳独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由太室山(1440米)和少室出(1405米)组成。戴延之《西征记》云:“东谓太室,西谓少室,相去七十里,嵩高总名也。”嵩山属夏禹建国之区,后世有禹妻生启化为石的传说,故其地有启母石、启母庙等遗迹。它位居中原,是古帝王游幸之地,据说汉武帝登太室山时,从官听到山呼“万岁”之声,故后世称此峰为万岁峰,又于其地建万岁亭,万岁观。道教视嵩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司 ...

阅读全文

峨眉山最早以前,是我国一座著名的道教名山,《魏书•释老志》载:“道家之,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道教著作《抱朴子》卷十八中言:“黄帝……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子既君四海,欲复求长生,不亦贪乎?’” 天真皇人何许人?据《五符经》说:“皇人身长九尺,玄毛被体,皆长丈余,发才数寸,居峨眉山北绝崖之下”;“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崖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授三一五牙之法。”在传说中,天真皇人和道教主太上老君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早在一千多年前,轩辕黄帝在峨眉山自天真皇人得道一事,被认为是道教之起,纳入了正史。故宋太宗在赠峨眉山对联时,上联曰:天真皇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