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源

 您搜索的关键字:

 青龙

青龙,又称苍龙、孟章,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为“天之四灵”之一的东方之神,对应“四象”中的“东方七宿”。据《星经》记载,青龙形态生有羽翼。《文献通考》《丹铅总录笺证》《道园学古录》记载,青龙身体由二十八宿中的东边七星宿所组成,状似龙形,其中包括头长双角、身上披鳞,因五行中东属木而色青 ,且有颈部和颈根、肩膀和胁骨、心脏及尾巴。青龙,于上古星宿崇拜。我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 ...

阅读全文

 瀛洲

瀛洲,是虚构的仙境之地,可以指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仙山。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战国。 战国时,民间已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先民认为海上有五座神山: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传说瀛洲在会稽海外70万里的地方,方圆4000里,上有神芝仙草。有高千丈的玉石山,叫青玉膏山,山中有泉水叫玉醴泉,泉水像酒一样,味道甘甜,喝几升就会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瀛洲上有仙人,风俗类似吴地的人,地理风貌则和中原很像。《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 ...

阅读全文

方丈又称为方丈山、方壶、方丈洲等。古代中国神话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 《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鼇鱼,在远古传说中鼇鱼负载大山或大地,鼇鱼移动就会发生地震或沧海桑田,山川变迁。神话中天帝治下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远的地方本有五座神山,但五座神 ...

阅读全文

 八仙

        李铁拐又称“铁拐李”、“铁拐先生”,为道教八仙中资历最老的神仙。相传姓李,名玄,或称“李凝阳”、“李孔目”、“李洪水”。关于他的传说记载甚多。  神农时,李铁拐名古神氏,大约与赤松子同时,为神农时的雨师。据《历代神仙通鉴》卷一载:“长淮有神氏,亦菩修炼之学。出驾六蜚羊,头弯一角,肋排六翅,其行若电,巡行天下,人民从其化。治世三百岁,亦隐而不现。”对于这位“其行若电”的古神氏,赤松子曾对仙人宛丘说其“菩导出元神之术,更姓名日李凝阳。惜未得真道”。这个李凝阳便是从老子宛丘修行而得道的仙人李铁拐。  李铁 ...

阅读全文

 瘟神

瘟神又称五瘟使者,简称五瘟神。其信仰于古人对瘟疫的恐惧,《素问》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道教所信奉的瘟神,传说始于隋唐。据《三教流搜神大全》称,隋文帝开皇(581-601年)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出现在空中,距离地面约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种颜色的长袍,手中各执一物。其中一人手执杓子和罐子,一人手执皮袋和剑,一人手执扇子,一人手锤子,一人手执火壶。隋文帝急问太史公张居仁:此为何神?主何灾福?张居仁答曰:此为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瘟中瘟史文业。现天阵灾疾,无法逃避。这一年果然出现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于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 ...

阅读全文

 门神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门神信仰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说:在沧茫的大梅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延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蒂,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 ...

阅读全文

 财神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全民节日,其中除夕又是春节中最热闹的一天,除夕之夜人们吃罢饺子,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有人还送财神带上门。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祭祀的财神分文财神和武财神,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文财神为比干、范蠡。除此,人们信仰的财神还有五圣、柴荣、财公财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等,就其信仰厂范和与道教的关系而言,要数文武财神、五圣、和合二仙、文昌帝君了。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如今道教主要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但他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前有专介),盖因其曾为张天师守护丹室,后来民间还将其神像贴于门上,作为门神,镇邪祈福。关于其来历,前已有介绍,其所司之职 ...

阅读全文

二郎神为中国历代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其信仰起于蜀,也兴盛于蜀。二郎神世为水神,但其所指皆不尽相同,其来历与李冰、李冰之子李二郎、赵昱、邓遐等几位古人有关。李 冰李冰为秦朝蜀(今四川)郡守。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郡太守,为郡民治理水患,凿离堆,穿=三,灌溉万顷良田,使川西平原去患致富。民感其恩泽,立庙祭祀,使其神化。后蜀封为“大安王”,又封为“应圣灵王”。祀奉他的庙在永康郡导江县。宋开宝五年(972年)诏修其庙,七年(974年)改号“广泽王”。后世遂称厂济王,每岁一祀。《风俗通》《新搜神记》《华阳国志》等书中均有记载。李二郎  李二郎为李冰之次子。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 ...

阅读全文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是中国古神话中的神山,道教奉为神仙所居的仙山。中国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中对昆仑山都不只一次提到,其中大多记述都带有神奇的色彩。如说它是“天帝的下都”,方圆八百里,高七万尺。又说这里有西王母的瑶池,到处长着结有珍珠和美玉的仙树。“西王母”的称谓,始见于《山海经》,因所居昆仑丘,故称西王母。《山海经·大荒西经》:“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千百年来,有关昆仑山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和难解之迷,吸引着国内外道教弟子、游人前来朝拜、修炼、登山、考察。传说古时这里是道教昆仑派的发地。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的 ...

阅读全文

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道教崇奉的神灵众多,天神、地祇、人鬼皆受奉祀。其尊奉的主要神灵,明代以前,屡有变化。东汉时,道教初起,奉老子为教主,以天、地、水三官为尊神。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以元始天尊为最高。自六朝至唐宋,三清遂显。唐王朝以老子姓李,尊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加以崇奉。宋王朝又以传玉帝之命,宣传君权神授,累上玉皇尊号;又崇奉真武帝君。明清以降,无大变化。其主要神灵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之合称。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据《道教宗》等称: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为天宝君,又称元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境,故称玉清;由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灵宝君,又称灵宝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境,故称上清; ...

阅读全文

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 、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 ...

阅读全文

1、中国神话很零散,希腊神话有严密的体系。中国古代神话篇幅都很短小,对神的事迹记载非常简略,故事性不强,没有古希腊神话那样的长篇巨制和曲折生动的情节。十二大神:主神宙斯、天后赫拉、火神赫菲斯托斯、太阳神阿波罗、猎神阿耳忒弥斯、战神阿瑞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爱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海神波塞冬、酒神狄俄尼索斯、农神得墨忒耳、灶神赫斯提亚,总之,十二大神几乎代表了自然界的所有属性。中国主神:天地开辟神——泰古二皇;人类起神——女娲;三皇五帝:伏羲、女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2、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这一点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进行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有人说古希腊人 ...

阅读全文

自然神话的一种。它是原始人民对于动植物来和特征的解释性故事。在原始渔猎和采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人们往往认为周围的动植物也像自身一样具有知觉、感情和生活历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同人的生活、生产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动植物,则运用形象化的幻想手法说明它们的来和特征,便成为动植物起神话。在中国流传至今的神话作品中,单独讲述动植物起神话较少,大多作为局部的情节存在于原始神话和创世史诗中。如《夸父神话》中讲桃林是夸父在逐日途中渴死后弃下的手杖变成的。这类神话认为动植物是由神体的某一部分或神的器物变化而来的。此外,有的神话认为动植物是创造神创造的。 ...

阅读全文

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的神话。又称开辟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早期对自然、宇宙所作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清马驌《绎史》卷一引此文后加按语云:“天皇、地皇称为二灵,是泰古二皇也。注谓伏羲、神农者非。”其说当是。按二皇亦即《精神训》所谓二神。也有人认为二皇比伏羲和神农早,《淮南子-精神篇》认为:天地没有形成之前,阴阳二神混生,后来阴阳分离,形成天地,便成为天皇和地皇,他们是天地的创始者与主宰者。创世神话主要有两种:天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的神话和人类起(包括民族的由来)的 ...

阅读全文

中国神话,是我国上古时期传统文化的产物,反映了早期华夏儿女淳朴的思想以及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一般通过以神仙为主人公,又以妖魔鬼怪、佛与菩萨等角色为著称;它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通常的表现为变化、神力、奇闻异事、战争、爱情等。并且包含各种寓意与封建迷信,神话故事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主要经过写书与口耳相传等方式进行传播于人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体系主要分为四大类:上古神话、宗教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